2024年11月21日

讲座|何光沪教授讲座:关于人性——从麦奎利的《探索人性》说起

作者: 李世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07月08日 15:46 |
播放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何光沪教授在一场文化活动中受邀进行了一场讲座。何光沪教授引用著名英国神学家麦奎利的著作《探索人性》对“人”和“人性”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何光沪教授说:“《探索人性》是一本帮助我们‘做人’的书。“

以下是当天讲座的内容摘要:

一、前言

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曾经在他的诗里写到:
人在心里怀疑:自己是一位神,还是一只兽?
被创造出来,既会上升,又会堕落;
既是万物伟大的主宰,又是万物可怜的奴隶;
好似真理唯一的裁判,却又散步无尽的荒谬;
人是世界的光荣?世界的祸害?世界的谜语?

我们好像是万物伟大的主宰,现在我们不但早就统治了整个地球,甚至已经飞出了地球、登陆了月球,有人现在都想上火星了。好像所有的一切人类都可以控制、可以改造,好像是万物的主宰一样。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却也是万物可怜的奴隶。今天这个时代,很多人们每天都在忙碌,他们忙忙碌碌干嘛?就是为了能够拥有事业、金钱还有其他人们想要追求的东西。太过于忙碌和努力了,以至于我们已经成为了万物的可怜的奴隶。我们好像是裁判,我们能判断是非,好像世界上只有我们能判断是非,只有我们人能判断出来。但是,我们却又散布着无尽的荒谬,在很多地方尤其是网络上一大堆的奇谈怪论和谎言。

现在正在乌克兰发生的事情,正在以色列发生的事情,正在加沙地带发生的事情,这个不仅仅是一句错话,或者一件错事,更是千千万万的生命在那里无辜的流血甚至死亡。所以人究竟是世界的光荣还是世界的祸害?我们自认为人类很了不起,是全世界的光荣,但是我们又在世界上制造了无数的悲剧。有人研究过,在人类从古至今的迁徙过程当中,人类几乎每到一个地区当地的物种就会被人类消灭90%以上。所以有人说人类地球的癌症、地球之癌。

那么,人类到底是怎么回事,人性又到底是什么呢?麦奎利在他的《探索人性》这本书当中给了我们他的回答。

二、《探索人性》第一章:“是人”?“成人”!

1,“人”有歧义

人是不是生来就是人?是不是永远都是人?麦奎利认为并不是。我们中国人其实也赞成这个说法。有些人看起来过得很好,穿金戴银,吃香喝辣,但是他却是行尸走肉,只是一个会走路的尸体而已。虽然活着,但是跟死了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但是反过来,有些人却是虽死犹生,虽然已经死了但是好像还活着一样。很多人纪念他,很多人的心里记得他,活在很多人的心里。中国的司马迁、外国的贝多芬都是这样的——去看他的书的时候、听他的音乐的时候我们就非常激动,会受到他生命的感染,虽死犹生。所以人的确不是生来就是人,一辈子都是人。

Paul Lehmann说过,“要使人的生活成为人的生活,要保持人的生活成为人的生活。”Gerhard Eberling说:“只有人才能成为非人。即使是那个成了非人的人,也有权利要求被作为人来对待。”

2,“人性”极独特

“昔孟母,择邻处”。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为了让孟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17岁的男孩在马路上抢钱过程当中杀了一个反抗的中学教师,后来他悄悄回到了家里没有被任何人发现。但是过了不久公安局说破案了——在另外一个村子发现另外一个17岁的男孩,说他是凶手。那个人平时给人的印象就非常不好,是个小流氓,然后调查这个杀人案的时候办案人员就把他当成了凶手。

这个真正的杀人凶手的父亲知道他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凶手。父亲对儿子说:“你赶快走吧。我们家有个亲戚在一个地方办了一个厂子,你过去那边然后在那里隐姓埋名的生活。这辈子以后好好做人,不要再干这种事了。”就这样,他本来可以走了,第二天的火车票都买好了。但是这个17岁的男孩想了一夜最后却选择了自首:“人家那个人没杀人,是我杀的人,我怎么能让那个人死呢?”

这个人确实是杀人凶手。但是同时,他也是一个英雄。什么叫英雄?舍己救人就是英雄。他明明可以不死的,但是却选择了为别人而死,所以他就是英雄。

三、《探索人性》第二章:“自由”?“自律”?

中国现在有两个词常常会被混淆起来,就是权利和权力。这两个词语发音完全一样,但是意思却几乎彻底相反。很多人写文章的时候会乱用这两个词,包括老师讲课也常常会把这两个词搞混。这些都还好,但是如果律师、法官把这两个词搞混,那就麻烦大了。有第二个权力的人,他常常没有第一个权利,他不应该有第一个权利。

每个人都有哲学上的自由,人人都有。哲学性的自由意思是说人都有自由的,上帝给了人自由。哲学上的自由是什么意思?就是人面临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选择,可以选择这样做也可以选择那样做。就像前面有一条十字路口,只要我们愿意的话我们可以走左边,也可以走右边。然后除了哲学上的自由以外,还有一个神学上的自由。奥古斯丁、加尔文他们都说我们没有了、失去了这样的神学上的自由,因为我们有罪。我们常常就像保罗讲的一样,我们想做的事情我们并不做,我们不想做的事情可是我们反而经常去做。

卢梭说:“只有在悔恨的时候,我们才是自由的。”卢梭的这句话非常难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以后,我们会感到后悔。这就证明作为人跟动物是不一样的。跟人相比,动物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自由。自然规律决定了动物只能按照一个方式去行事,没有选择的自由。我们做不好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不像人了,变得禽兽不如,这时候我们心里会非常后悔。

四、《探索人性》第十四章:爱:情感?道德?

1,人性的圆满:美德?

麦奎利的这本书是探索人性。人性怎么才能完满呢?基督教诞生以前,大家觉得人性想要圆满必须要有美德。古希腊人认为人的美德可以总结为四个最重要的。要有正义感,要有正义;要有智慧;要有坚毅和勇敢,坚毅和勇敢相比较是长期的、持续的、不屈不挠的这种精神;另外还有谨慎,因为人间的灾难很多是由不谨慎造成的。很多时候不是说人故意要做坏事,很多事情是事故。所谓的事故就是不谨慎,当然包含不负责任。

基督教产生以后,很多神学家认为基督教讲的是信望爱,同前面古希腊人的观点完全不一样。那么,二者之间是不是有什么关系?麦奎利说这两个是能够相连接的,信望爱是可以让我们的古典的四种美德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

伦理学里面有所谓的境遇伦理学。伦理学就规定做事情什么是有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有很多规范,我们可以称之为规范伦理学。然后境遇伦理学说我们不要规范了,因为规范有时候是不适用的。比如说一个人要自杀,我去偷他的毒药,我偷他的匕首。偷东西在正常情况下肯定是不对的,但是在有人要自杀的这种情况下或者说这种境遇下这种做法却是对的。因为你心里面只想着爱,你害怕对方自杀,你爱他,所以这时候你这样做就是对的。

2,爱的复杂性,爱到底是什么?

境遇伦理学主张爱是最高的美德,以爱为标杆。可能很多基督徒会觉得境遇伦理学的主张很有道理。那以后我就看有没有爱心,只要有爱心做的事情就是对的,没有爱心做的事情就一定是错的。这个不一定。因为“爱”没那么简单。

“爱”这个词现在被用得很泛滥,到处都是“爱”。多半都用来指什么?人的情感,特别是男女之间的情感,什么迷恋,什么激情,什么性爱。这些说法都实际上都是对爱大大的贬低,使爱这个词遭到了贬低,受到玷污,受到了混淆。更有很多人打着爱的名义实际上却是做了许多罪恶的事情。比如侵华日军,他们也是打着爱日本的旗号在中国大肆行凶作恶。很多侵华日军在参军以前可能连杀只鸡都不敢,但是同样的一个人到了中国、到了南京以后却犯下了臭名昭著的南京大屠杀的罪行。那这样的“爱”算不算爱?

五、美国哲学家蒂里希:爱的三种理论

美国哲学家蒂里希提出爱的三种解释:情感论、道德论、本体论。

蒂里希认为爱是一种情感,而情感是不能强制的。比如说一个男孩对一个女孩说,你非爱我不可,我就要你爱我。大家都会觉得这个男人很可笑,怎么这么幼稚?为什么可笑?因为爱是一种情感,情感是不能强制的,不能强迫别人来爱你。因为爱是来自于人的内心,是一种情感,不愿意就是不愿意,无法强迫也不能强迫。

爱的情感论可以解释一些情况,但是并不适用于解释所有情况。比如中国的皇帝要“敬天爱民”,对上要敬上天,对下要爱民众。敬天可能没有问题,但是爱民就不一样了,一个皇帝他能认识几个人民啊?他都不认识人民,怎么建立情感?

所以,有些情况下用情感来解释爱是不行的,爱不仅是情感问题。所以,蒂里希又提出了用道德论对爱进行解释。

但是,道德论也不能解释所有的情况。因此,蒂里希又提出了爱的本体论。

比如说华南虎要灭绝了,我们要采取各尽措施保护它。看到华南虎我们不能去伤害它,就算它偷吃我们的牛羊,我们也不要伤害它。我们爱老虎,可是这是伦理吗?伦理指的人和人之间的,人类去爱老虎、保护老虎这个绝不是伦理。那是什么?就是本体。基督徒其实很容易就能够理解这个概念——上帝造了老虎,上帝造了这个物种,所以我们就要爱惜这个物种。这就不仅是伦理的问题了,不是说我们和老虎来讲伦理关系、道德关系,或者这个老虎到底是好老虎还是坏老虎,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它的存在本身就值得我们去爱护它。

六、《探索人性》:爱的同心圆与爱的立方体

麦奎利的《探索人性》这本书把爱比喻成了一个同心圆。同心圆首先要有圆心,圆心就是自我。以前上学的时候我们会用圆规画圆,画完以后我们只能看见一个圆圈,看不见圆心。圆心是看不见的,但是却又特别重要,圆心可以决定圆的大小、圆的位置等等。

麦奎利认为圆心就是自我。耶稣说,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有时候很多基督徒不太有勇气的时候,这句话能够给他们很大的鼓舞、鼓励。这话听起来好像是说不要爱惜自己生命,要恨恶自己生命,但是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这话听起来是自相矛盾的,既然爱惜生命又怎么会失丧生命呢?你爱惜你保护的好好的对不对?为什么爱惜反而会失掉?所以这里两个“生命”的意思并不一样。这个地方的两个生命的意思完全不一样,第一个生命是生物性的,生物性的生命。你要爱惜这个生物性的生命那你就失掉了那种灵性的生命,我们也可以叫精神性生命。后面这句话也是这个意思,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可见,耶稣其实并不反对一个人爱自己。

有人说圣经里面没有一句话很明确的叫人爱自己。对此,奥古斯丁解释说要求爱自己是要求已经存在的事实。他的意思就是说不用特别要求人去爱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是爱自己的。哪还用得着去要求别人,每个人都爱自己,这是事实,已经存在了。

耶稣不反对自爱。耶稣有他的目标,他的目标要拯救世人,所以他绝对不放弃这个目标。他要是不爱自己,那么这些东西他就放掉了。他爱自己,所以他去坚守他的目标,坚守他的使命,坚持他的价值。他不是软弱悲屈,不是简单的情感,软弱委屈。

很多非基督徒常常会提出这样的一个质问:你们基督教说耶稣说人家打你的右脸,你把左脸也拿过去给他打;人家逼迫你脱衣服,不但脱外衣而且里衣也拿给他;人家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两里。耶稣这样的教导难道不是叫人逆来顺受吗?社会这么不公平,你却让我逆来顺受?基督教一点都没有正义感,一点都不反抗,你们这么窝囊,不要叫基督教了,叫窝囊教吧!我不要信你们基督教。

如果有人对你这么说的话,那你会怎么反驳他?一个美国社会学家经过对当时罗马帝国的社会研究认为,耶稣这样的教导并不是一种软弱卑微的教导,而是一种非暴力方式的反抗。因此,真正的爱绝不是低三下四、逆来顺受。

麦奎利这本书也告诉我们爱是有原则的。爱不是空白支票开给人家便宜多少就是多少,不是迎合别人所有的、无底线的需要,不是邀请别人来利用自己。耶稣也有他自己的爱的原则,他一直坚守的原则就是他的自爱。如果是赝品的爱,那就是假的。如果我们不认真思考这个话题,有时候我们会把爱弄成一种虚假的爱。虚假的爱的问题在于它并不真正符合对方的利益。我们不要以为所有的爱都一定符合对方的利益,爱是需要理智、理性,需要结合尊严,需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需要尊重他们的自我。

为什么要爱自己?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时间、潜能、能力等等,应该负责、珍视、尊重,这也是上帝给我们的恩赐。我们的时间、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才华、我们的禀赋、我们的金钱都是上帝赐给我们的宝贝,所以我们必须要爱惜它们,我们要考虑怎么使用它们。当然,这样的自爱自尊绝不是自恋自大,我们要批评和反对的是自恋自大、自私自利、自怨自艾,而不是自爱自尊。

麦奎利认为爱就好像是一个同心圆一样。在这个同心圆的结构当中,从内到外第一圈是自己,第二圈是家庭,第三圈是婚姻,第四圈是友谊,第五圈到第N圈是社群。社群包括家族、学校、团体、教会、社区、家乡、国家、民族、文化、人类、地球等等,不同的人的社群范围各不相同。

七、爱的立方体:喜爱、情爱、仁爱

何光沪教授认为可以把爱看作一个立方体。爱可以分为三种——喜爱、情爱、仁爱。

喜爱的意思就是因为对方有好处,有优点,所以喜欢他这就叫喜爱。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比如说一个女孩子长得非常漂亮,跟她在一起很愉悦,然后男孩就喜欢他,这就是喜爱。再有比如说爱抽烟、爱喝酒,喜欢它们的味道,这也是喜爱。比如说性爱也可以把它归到喜爱的范畴。喜爱的特点就是要利用对方,要同对方相结合,享受它的好处。比如一个人喜欢贝多芬的音乐,然后就把他的音乐唱片全部买来占有享受,这也是一种喜爱。所以它的特点就是要占有,要跟对方结合。在喜爱当中,所建立的关系是“我”和“它”的关系。即使对方是个人,但是因为你把他当成利用的对象,也是把他/她当成了物,因此是“它”而不是他/她。

情爱跟喜爱不一样。情爱不是因为对方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优点,有什么长处,而是因为相处过程中产生了感情。比如说比如父母和儿女实际上是一种情爱,因为父母也好、儿女也好不一定都很漂亮,相处的也不一定很愉悦,有时候还会吵架,让人很难受甚至还会生气。但是相处的时间长了就产生了感情,一旦对方离开就不舒服,这是情爱。情爱就是因为相处,没有别的原因。父母和儿女的关系也是这样的。有人说父母跟儿女的关系是因为血缘,但是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有一些小孩刚刚出生就送给别人了,这样的孩子跟他们的亲生父母有血缘关系,但是没有相处,所以是不会有感情的。情爱的特点就是要不断加强,越来越加强,让关系不断地变得更深。

最后是仁爱。中国基督教历史上很多的传教士,对很多的麻风病人和其他各类病人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们对病人能有什么感情呢?刚开始的时候彼此根本不认识,不认识的时候他们就决定照顾这些病人。所以他们爱病人不是因为对病人有任何感情,不是因为对方能够给自己带来好处,或者可以让自己感到愉悦,而是因为对方存在。对方存在,这就是需要爱他的原因。

何光沪教授继续用华南虎做例子进行分析。“我没有在森林里待过,没有跟华南虎打过交道,对华南虎我也从来没有感情,我也不想用它的皮来做坐垫,我不想从华南虎这里享受任何好处,但是我还是爱它,为什么?因为它存在。所以我们要保护它。这就叫仁爱。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华南虎?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它继续存在,让华南虎这种动物在地球上继续存在。如果真正的仁爱的话,我们要让它在这个世界上继续存在。这不止是我们对华南虎的态度,也是我们对人、对世界万物的态度。”

何光沪教授把仁爱称之为第三维度的爱。喜爱、情爱还有仁爱,这样一来爱就有了长度——喜爱、宽度——情爱还有高度——仁爱。因此爱就变得非常长阔高深。

基督教讲爱的原因是因为上帝之爱。为什么我们爱?是因为上帝先爱了我们,上帝就是爱。可是有些人觉得基督徒要爱上帝,所以就不爱人了,或者说爱人就不能那么多了。要爱上帝,所以就把对人的爱分走了。还有人说:“你们基督教把爱上帝放在第一位,爱人放在第二位。可是我们把爱人放在第一位,孔子叫我们要爱人,我们把爱人放在第一位。”这样的问题基督徒应当怎么回答?看起来好像是有矛盾的,好像基督教确实是把爱人放到第二位的。但是完全不是这样的,基督徒爱上帝和爱别人并没有任何对立。

有一个哲学家说的很有意思。他说提到爱,有三个事情必须要说,一个是爱者,一个是被爱者,第三个就是爱本身。在这三样东西当中,爱者和被爱者相信我们都是很清楚的。那么,爱是什么东西呢?基督徒也是非常清楚的——爱就是上帝。所以,爱一个人就意味着帮助这个人爱上帝;被爱就意味着被帮助。上帝之爱是所有爱的基础、鼓舞和榜样。这样就把对上帝的爱和对人的爱完全统一起来。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